這種謹慎的決定發出了什么信號?未來五年對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意味著什么?日前,記者采訪了一些參與《規劃》咨詢論證的專家。
”《規劃》準確把握“十三五”期間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面臨的國際國內發展環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著力創新規劃思路,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推進重點地區發展,提出前瞻性、指導性、可操作性強的重大舉措。是一個遵循規律、服務大局、反映民意、導向明確、創新務實、有利于發展的規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研究員評論說。
侯永志認為,《規劃》框架布局合理,發展思路遵循規律,主要任務明確,政策措施務實有效。全面落實中央關于民族工作的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圍繞改善民生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民族交流與交流,建設各民族共享的精神家園,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務的能力,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
在《規劃》咨詢論證會上,與會專家將《規劃》的基本思路概括為“四個堅持”,即堅持服務大局、堅持創新務實、堅持統籌兼顧、堅持問題導向。專家表示,《規劃》注重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釋放政策動力激發內生潛力,推進改革創新和對外開放,始終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把五個發展理念融入到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全過程。
根據[《規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關于民族工作和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任務要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9項主要任務、9項配套政策和37個工程項目,明確了“十三五”期間國家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重點領域。
清華大學國研院副院長王亞華教授認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是特殊的,表現為生活條件差、基礎薄弱、發展水平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只有實現跨越式發展,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才能保證與全國同步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沒有特殊的支持是不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因此,國家制定《規劃》并提出一系列針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差別化扶持政策是絕對必要和及時的。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的李周教授告訴記者,他在調查農村和草原牧區時,看到了許多農村發展相對滯后的現象。“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和社會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要找到動力的源泉。”李周說:“《規劃》定義了政策支持和項目支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由于人口少的少數民族發展困難重重,扶持人口少的少數民族發展是《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楊教授認為,經過“十二五”期間的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的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很大變化。然而,由于各種因素,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仍然面臨許多困難。因此,《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要繼續扶持人口較少民族加快發展。而且,《規劃》提出“對于一些發展相對滯后的人口較少民族,要給予集中援助,幫助他們整體脫貧,對于一些發展水平較高的人口較少民族,要推動整個民族率先小康”。在楊看來,“這符合當前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的實際,體現了分類指導的原則。”
楊認為,《規劃》是在全面分析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面臨的國內外條件的基礎上,結合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實際,借鑒我國發達地區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區域發展經驗而制定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規劃》的實施將有力地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使他們在2020年與全國其他地區的人民一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