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頻頻亮相各大國際時裝周的羽絨服品牌波司登,還是不斷創下銷售記錄的美妝品牌完美日記,在當下的市場中,“民族品牌”的力量一直在涌動。
隨著新一輪消費升級,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不再只考慮實用性,相應地對配套服務有了更高的追求。
從應付生活到管理生活,享受生活。消費升級帶動相應行業和品牌的發展。比如百雀羚、回力等品牌,在包裝上強化了“民族”的意味,從而掀起了一股“民族熱潮”。
這為新時代的品牌發展帶來了機遇。目前,一些創業者已經開始在創業項目中融入更多的中國本土化因素。
01.民族品牌——華為示例
在全國市場份額中,華為是業界最大的。以華為為例。1987年華為成立時,其初始資金只有21000元。如今,華為以170元定位于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營收5200億元。
這個收入相當于5個阿里巴巴,5個格力,6個比亞迪,7個小米,20個康佳。意味著華為超越IBM等巨頭,進入全球500強前75名,在全球千億增長企業中排名第一。
在20年的時間里,華為以開放的姿態參與全球經濟,在關鍵技術、基礎工程能力、架構、標準、產品研發等方面持續投入,更智能地提升用戶體驗。
2015年,華為投入596億元人民幣用于研發,并于2016年對90元投資超過10億美元。而且從2000年開始,華為每年的專利申請量快速增長,2013年和2014年,華為的專利申請量都超過了8000件。
今天的華為已經成為“中國創造”的知名民族品牌。
02、民族品牌的榜樣——飛科
和華為一樣,飛科在民族品牌的道路上越來越吃香。科菲之所以能夠后來居上,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民族品牌和國際品牌之間巨大的價格差距。
90年代末,義烏市場、武漢漢正街等小商品集散地是國內品牌的主要銷售渠道。但由于技術落后,批發價格低,很少有產品售價超過100元。
剃須刀市場劃分明確,高端百貨幾乎都是洋品牌。到目前為止,300元以上的剃須刀產品以國外品牌為主,飛利浦、松下、博朗等品牌競爭激烈。
國產品牌占據300元以下的低端市場。2010年7元,飛科將兩款百元以上的機型分別降價至39元和45元,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其中一款,由原來的7萬多的出機量,猛增到100多萬件,當年的銷售額達到23億元。
飛科成立于1999年,經過18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一家擁有“研發;研發與設計”和“品牌運營”作為其兩大核心競爭力,整合研發與運營、制造和銷售剃須刀和個人護理用具。
如今,飛科是國內銷量最大的剃須刀品牌,也是中低端品牌中銷量最高的一個。
03、民族品牌的優勢——產品
消費升級帶來更多的品牌變革,越來越多的創業者瞄準民族品牌。在一個創業節目的路演中,所有參賽選手中,有三位創業者選擇了主打民族牌,都受到了投資人的青睞。
最典型的就是沈醉,一個為中國男人解決內衣問題的玩家。
他認為,“現在很多人穿國外內褲,但國外內褲褲腳非常長,外國人喜歡這樣的穿著,但大部分中國男性并不是特別喜歡,包括體型,中國人的臀部其實并沒有那么翹,我們想做一個針對中國人的產品。”
在賽富投資基金合伙人陸豪看來,目前中國棉紡行業的材料研發和很多東西都不是年輕人所擁有的,傳統產業的改造是需要銷售的新端。他選擇跟進這個項目。
第二位創業者吳沂試圖將美國的瑪莎·斯圖爾特中國化。結合國內消費需求和生活水平,她推出了“生活+”項目,用品質生活教學打通線上線下,通過加盟的方式在20個城市100元上線,建立用戶社群。
“瑪莎·斯圖爾特從教別人做蛋糕和插花開始,然后開始做電視節目、脫口秀、暢銷書、瑪莎咖啡機、瑪莎睡衣、瑪莎烤箱……我們一開始是教別人,最后是一個美麗的王國教別人生活方式。”吳沂說。
在五位投資人中,吳沂的項目得到了三位投資人的好感,浙民投管理合伙人吳震說,她在做一個非常賺錢的生意。
賽富投資基金合伙人陸豪估值,吳沂600元已經擁有多項知識產權,形成了300元到3000元的產品線。
在中國做勵志漢堡,以標準化的美味沙拉面包和簡單的飯菜在中國武漢的日日夜夜打造自己的輕食品牌的楊逸,也因項目ME健康潮食獲得了投資人的青睞。
投資人表示:“我很喜歡健康潮食的概念。我是大健康理念的倡導者,非常希望能跟進這個項目。”
開放的世界經濟正在縮小民族品牌與世界品牌的差距。一些民族品牌不僅擁有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還依托自己的特色市場。同時也以開放的姿態借鑒國外先進項目,將文化優勢與技術優勢相結合。對于國內消費者來說,如今的民族品牌已經不是過去的“國貨質量低”那么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