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林,苗寨大學生。從在四所大學擺地攤,到畢業后開創古阿新品牌,他在北京、天津、長沙、成都有7家店鋪,員工120人。除了服飾,還會有很多苗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都能給村民中的繡娘帶來手工收入。
楊春林還記得,小時候每逢節日,母親總要給他穿上一套手工制作的民族服裝。他媽媽手技好,他永遠是家里穿得最漂亮的孩子。他長大后的每一年,媽媽還是會為他繡一兩件漂亮的戲服。依然很美,一切都是獨一無二的。
如今,他一直堅持為該品牌的每一件男裝做造型,就像他小時候穿媽媽做的衣服一樣。在他心里,他永遠是最好穿的孩子,他設計的衣服,只有他自己能看懂。
2008年,楊春帶著一張紙板,兩個板凳,三個架子,和女朋友從Xi安出發,走遍了北京、銀川、烏魯木齊等國內20多個城市,最遠到了香港、吉隆坡、巴厘島。旅途中,他賣了苗族的手工藝品,體驗了生活的冷暖,收獲了愛情和快樂,也收獲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在以“古阿新”為背景的前門店里,陳列著團玉和玉蝴蝶兩件非遺作品。另外兩件“鳳凰對屏”和“雙龍向上”已被遼寧買家收藏。四件作品由四位60歲以上的老人手工繡成,耗時十個多月。
一根硬線,兩個環,三個結,四根拉繩.細細的線繩,在匠人手中舞動“線繩纏繞,繩系,桌子翻,兩環打太極,一柔捶兩鋼,十指相連……”不一會兒,一個精致的布扣做好了,然后依次縫在一件件精致修身的襯衫上。
一個皮帶扣的制作,從加密、打結、扣扣,到夾克衫、對齊、縫制,是一個耗時耗力的過程。即使是熟練的工匠,一天也能縫制十幾件衣服。
工匠們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樣的,也不知道自己縫制的這些衣服會被運到哪里,穿給誰。他們總會問,你知道自己做的衣服是誰買的嗎?有客人說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嗎?他們總是在思考這個問題。如果衣服穿久了,扣子不緊,記得帶回來,他們會縫上。
苗族有句話說:“針動,命起。”老人不知道自己的眼睛能看清楚多久,能不能完成一件衣服,下半輩子能繡多久。但對于苗族的老人們來說,針線的運動意味著新的生活又開始起航,這也是他們每天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動力。
楊春林在品牌春裝發布會后和姐姐一起參加了《中國好聲音》的導演會,希望她能把奶奶教的苗唱到更大的舞臺上。“有些事,你現在不做,這輩子都不會再做了。”他是土生土長的苗族人,從小聽著古老的苗族歌謠長大。就像“古阿新”這個牌子,也來源于苗族古老的故事:楓樹變蝴蝶,蝴蝶孵化苗族祖先。第一個標志是一只蝴蝶在楓樹上休息的圖片。今天的“古阿新”吸收了侗族、白族、彝族、滿族、漢族等民族元素。就像它的圓形印章標志,它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與中國的想法。